028成都网蓉城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9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环贸广场“前生”记忆:我曾住过的钱家塘老宅

[复制链接]

370

主题

370

帖子

797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97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1-1-4 08:33:1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钱家塘原名 " 钱家荡 ",清末,这里河浜纵横交叉,老宅沿河而建,方便洗涮,其中最大的一座宅子叫 " 钱家荡宅 "。


清末地图上的钱家荡宅
1950 年,我出生在钱家塘的西南隅,门牌号码是南昌路 624 弄 8 号和 11 号,那是一座清咸丰末年建造的横向联排的百年老宅。这座老宅其实也是我奶奶的出生地。
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本地人住的房子叫绞圈房,我家属于 " 双绞圈房 "。随着一轮轮拆迁、城市更新,钱家塘大多数老宅已经消逝,从这里矗立起环贸广场等现代大厦,而钱家塘很多陈年往事依然在我脑海里飘荡。
为了讨好娘家,有排石库门取名 " 月华坊 "
我奶奶姓吴,家谱记载是从苏州移民到上海来的,明朝就分枝散叶,落地生根,吴家祖辈可算是本地的殷实大户了。


画家贺友直笔下的《钱家塘风光》
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钱家塘所处的地段是非常好的,北面是淮海中路(林森中路),东面是陕西南路(亚尔培路),南面是南昌路(环龙路),西面是襄阳南路(拉都路),可算是标准的市中心了。襄阳南路是租界后来开辟出来的新路,从钱家塘的中间笔直穿过去。所以,清末时期襄阳南路的东、西两翼都是属于钱家塘的范围之内的。
在我的记忆中,钱家塘里有一条叫钱家弄的小街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就像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所画的《钱家塘风光》中一样,小街上铺的是弹硌路,大人和小孩都喜欢在里面穿来穿去,非常热闹。小街的北面可以穿到淮海路,南面可以穿到南昌路,仅稍微有点弯曲。向西可以先穿过一条广福弄,然后通到襄阳南路;向东则要先穿过一条石库门弄堂,才能到达陕西南路沿街的商铺,这就是上海人讲的 " 穿弄堂 "。
钱家塘里有一条石库门弄堂叫月华坊,这个月华坊的来历是与我家有关的。我有一位姑奶奶叫月华,嫁给一位侯姓大户,候家发端于老城厢的侯家浜,侯家路就是因候氏得名的,侯家公子娶我姑奶奶后,他家在钱家塘盖了几排石库门房子出租,为了讨好娘家,取名 " 月华坊 "。
混堂里的擦背、扦脚师傅



四通八达的钱家塘
四通八达的钱家塘,住家和商家混杂在一起,便于购物,上海话讲 " 出脚方便 "。住家以新、老式石库门为主,规模最大的是淮海中路 987 弄的兴业里,绞圈老宅则分布在西南角。
钱家塘里的店家众多,最大的是两家酱园,有高墙围合,一个 " 酱 " 字比人还高,进去是放酱缸的晒场,后面是三开间楼房,楼下是柜台,又高又长,很是气派。钱家塘里还有剃头店、南货店、老虎灶、烟纸店、大饼油条店、糕团店、箍桶店、锡箔店等商家,排得满满当当,琳琅满目,浑然像是一个小的 " 独立王国 "。钱家塘外围沿街的商铺也是鳞次栉比,要买好吃的,可以去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转弯角的 " 万兴食品店 ";要请客吃饭的,大多数喜欢聚集到陕西南路上大名鼎鼎的 " 美心 " 粤帮菜餐馆。陕西南路上有西餐厅、咖啡馆和名气很响的祥生汽车公司。记得小辰光淮海路上还有一家专门销售野味的店家,里面挂满了野兔、野鸭和麻雀,小孩子们看得流连忘返。
钱家塘里最有名的是环龙浴室,浴室俗称 " 混堂 ",远近浴客都要来此地泡澡或称 " 豁浴 ",晚上常常满客,洗好澡想休息一下,但没卧榻空着,只好打道回府。大年夜前的几天,浴池里面热气腾腾,浴客像插蜡烛一样,人轧人,浴室外面的浴客排长龙吃西北风,冷得瑟瑟发抖。其实环龙浴室之所以出名,除了浴室比较大,主要是因为有两个师傅技艺高超,一个是擦背的,叫阿狗,不是他姓苟,而是他属狗,他敲背像打架子鼓,劈里啪啦,极有节奏感,最后的拿手好戏叫 " 反背浴客抖三抖,浴客下来骨头轻 ";一个是扦脚的,叫老朱,不是他属猪,而是他姓朱,我父亲有灰指甲,他三下五除二,五分钟搞定,削得又薄又齐整,如果实在等不及叫别人扦,至少要花 20 分钟,有时还会削出血。
邻居赵丹和两家书店
著名电影演员赵丹,原来曾经是我家的邻居。中间只隔了一堵墙,我家老宅绞圈房的自来水就是从他家连通过来的。民国期间在钱家塘中间要开辟出一条襄阳南路(拉都路)出来,正好拆散了我家的双绞圈房,仅剩余了东宅半个绞圈房,沿马路改建成一排二层楼的门面房。于是,我家穿过门面房可以到襄阳南路 79 号赵丹家公寓楼的院子里。


我家半个绞圈房(红圈)和赵丹的旧宅(绿圈)相邻
小时候我们常常与赵丹家收养的周璇的两位公子周民和周伟玩耍,大家并无门户之见。赵丹和黄宗英忙于事业,不大有空管孩子,倒是他家的长脚保姆管头管脚,催他们回家。弟弟周伟皮肤黝黑很顽皮,哥哥周民皮肤白嫩很斯文,但眉宇间总是有那么一丝丝淡淡的忧伤。他们在复兴路一小读完一年级后转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,我们缺少了这两个玩伴,心里空落落的,再后来,赵丹一家搬走了 ......
钱家塘靠襄阳南路这一侧,有一排街面房,其中有两家旧书店,是我的最爱。其中一家是开在我们吴家的住房内的,占用了大半个门面,其后半部分是吴家的灶头间和楼梯,老板是苏州人,旧书店还卖旧杂志画报,每天早摊夜收,将画报和书摊在门口马路的上街沿(人行道)上。记得当时有《人民画报》《解放军画报》《中国画报》《中国妇女》和《知识就是力量画报》,它只卖过期的旧刊,但还是两年之内的范围,所以,八九成新的画报还是蛮挺刮的,彩色的画报纸,印刷精良,煞是好看。我有时就穿过 89 号吴家,在 91 号门口翻看这些画报。


画报和书摊在马路的上街沿上
另一家叫江骏书店,店主是山东人,一对夫妻,前店后居室,门牌是 85 号,他家在朝南方向开出半扇窗来,正好对着老宅庭心,位置就在客堂间的西侧,公用水龙头的上方。老板娘好客,她把山东馒头做成各种花式,从窗口递给庭心里的各户孩子。但是,他家卖的旧书多半是线装古籍书,我不大感兴趣。
这两家书店后来都关门了,苏州人回了老家,山东人还住着。七十年代文化广场发生大火时,烧死了几个救火者,店主成了烈士家属,我甚为老夫妻可惜。
金家的鸽子
老宅给我的三十五年人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,虽然是平房,有庭心、有客堂、有大灶、有水井,还有好邻居,邻里相助,一诺百应,非常温馨。
钱家塘的绞圈房大概有五、六座,可算是一个小的绞圈房聚落。我记得隔壁 594 弄有一个老宅,四周清水墙,不过是普通大门,无仪门头,是个有东、西厢房的三合院绞圈房。602 弄金家也是的,五开间没有墙门,但外墙有戗篱笆围护,倒也别具一格。
按照辈分,我家住在东宅东厢房的北面。


三眼大灶
我家的绞圈房之大,可以从灶头间说起。我记得,吴家三兄弟都分别有一个大灶,还有两个房客是做裁缝生意的,雇了好几个学徒,吃饭人不少,也砌了个大灶。吴家老大的大灶是三眼的,最气派,中间靠烟囱的地方还埋了两口热水锅,灶头上方砖龛供灶神爷,灶神爷生日都会把灶头擦得干干净净,点上蜡烛,全家磕拜。
小时候本地人过年大多自家做大糕,舂米粉,配料混合后,放入木模内压实,然后用大灶猛火蒸透。煮饭炒菜几把柴火即可,还可保温。用大灶煮的饭,炒的菜特别香,直到现在还回味无穷呢。大概在我 20 岁之后,大灶式微,因为柴爿行关门,无柴可供,拣也无处可拣,成了无柴之炊,于是改用煤球炉。不过到了春节时,偶尔会去搞点废木料做大灶饭菜,实在是难忘其味其香,再后来,大灶就完全成了摆设。
金家是养鸽大户,绞圈房里有庭心,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,搭了一个超大的鸽棚,养鸽几十羽,其中一只鸽子在一次比赛中从兰州飞回上海,所以,他得过信鸽协会的许多奖项。610 弄里仅有五开间,不设围墙,更没有门头;588 号也算一处绞圈房,靠马路便是墙门间,北埭三开间庭心里有井,但房屋简陋。比较之下,钱家塘的本地房子,我家大宅原本可算是首屈一指,前后埭七开间、四厢房、大庭心和豪华的仪门头,上有四面瓦顶,四支戗角朝天,砖雕花鸟虫草,人物故事罗列,还有南北的四字题额,气宇轩昂,犹如官宦宅邸,如果在市中心选一座绞圈房保护下来,吴宅是当之无愧的。
从 1985 年这里的绞圈老宅开始拆,之后连同整个街坊包括兴业里、月华坊、高塔公寓、钱塘大楼都拆掉了。九十年代这里曾经一度成为从华亭路搬过来的小商品服饰市场,现在已经是人气爆满的环贸广场。城市需要更新,老百姓的居住条件需要改善,遗憾的是,我家大宅没有留下任何测绘资料和历史影像资料,只留下了自己脑海里的点滴印象。

栏目主编:王海燕 本文作者:诸源源 文字编辑:王海燕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收藏收藏

这是一种鼓励!你懂的~

×

打赏支付方式:

打赏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亲,赶快加入我们吧!
X

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028|手机版|小黑屋|028成都网蓉城论坛 ( 苏ICP备18022364号-4

GMT+8, 2024-4-26 17:58 , Processed in 0.509882 second(s), 31 queries .

Powered by 028 X3.2

© 2001-2018 028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